在伯克利,我见识到了一种西海岸的活力与野心,一种对人类更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奋不顾身的渴求。
来伯克利交换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哈斯商学院是全美有名的商学院之一。我想感受一下他们的学习模式,并且帮助迷茫的自己厘清未来的方向,看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读金融,读经济,或是学管理?更深一层的感受是,我还并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要完成什么。我想试试换一个环境是否能让自己更加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并比较社会之间的差异,在环境之中做出选择。
对于伯克利校园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十分充足。如果想要有安宁古朴的环境,就去Doe图书馆的北阅读室,阅读室两段有很大的花窗,窗外就是树林和绿地,阳光会透过窗子照到阅读室内。如果想要随意轻松一点的环境,就去Moffitt,可以坐着、躺着。我的朋友形象地把Moffitt叫做“猴山”,感觉也很贴切。我很喜欢蜷缩着看书,感觉注意力会很集中,就很喜欢所在Moffitt的地毯上。除此之外,还有亚洲图书馆和专属于音乐学院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都有着美丽的外立面。据说Berkeley有三十多个独立的图书馆,所以即便是在考试周,也不会愁找不到位置读书。
学习期间,我选择了组织行为学、市场策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roblem Finding Problem Solving)、市场机遇等必修课,出于个人的兴趣,选了一门心理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它其实隶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从同根同源的方向为我们解构了组织中行为的动机与目的,以及如何科学的进行组织管理,来解决公司内由于人事问题以及心理上的因素产生的效率低下、工作摩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给了我很多启发。在Berkeley,所有课的考核评定标准都很多元,没有哪一次考试会占特别大的比重,不存在期末考试决定论这种说法。必须一个学期从头至尾都认真学,把所有任务都完成,才会得到不错的最后分数。在学组织行为学的时候,我们完成了期中期末两次测验,两次Self-Analysis写作,还有小组的团队采访大作业。在做小组作业的时候,考核评定方式也很有趣,俗称“友情粉碎机”——组员给彼此打分,用比平均分高或者低的方式打分,还要给自己的组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应该说团队活动给我们的压力都挺大的,因为一旦自己不是那么积极,队友就会把高分给表现次数更多的同学。
市场策略这门课,应该说让我们在磨砺中成长了许多。在作业截止日期之前,我们组一共完成了一份四十页的PDF版本报告,从产品的市场档案一直分析到产品的营销策略、市场占有度,填了几十份量化表。同时,Peter教授在课上讲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他和我们说,我们应该创造的是没有竞争者、完全开拓新市场的产品,而不是满足于提供用折扣吸引消费者的续行产品。也是在这门课上,我真正认识到了西部创新战略的内涵。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选择的心理学。这门课让我的世界观发生了许多变动,对他人与自我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我会在后面的课程中详细写一写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roblem Finding Problem Solving)是一门特别有趣的课,这门课的课上活动特别多,班上的MBA经常说这节课带给他们一种回到幼儿园的感觉。我们的老师Jennifer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包括思维导图、Business Canvas等等,并且把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抽象成了Diverging与Converging的两个阶段,并且鼓励我们在把握时间的同时在其中找到平衡,从而能优化解决问题的效率,并尽可能地有效利用资源、找到最佳方案。这门课的考核方式也是最让我们崩溃的,因为它不仅要求考勤,还要求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于是在这门课上,所有人都疯狂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老师不得不经常提示“okay last one thought”。
我选课的期望是发现自己潜在的可能性。我正面临申请的关键当口。有许多朋友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一些对申请他们理想专业比较有帮助的课程。然而我当时对自己未来想申什么专业还处于相对迷茫的状态。我决定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心理学原理。这是一门心理学入门课,没有心理学背景的同学也可以选择。然而这门课学的东西非常多,涵盖的面很广,基本上覆盖了心理学学科的各个分支与主要方向。
对于选课,我想分享一点自己个人的经历。事实证明,选择心理学是帮助我厘清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决断。之前的我处在一个懵懵懂懂的状态。我努力地学着金融相关课程,却感到痛苦也不快乐。迎合着家里的意思,我原本打算报考管理相关专业,然而内心总是感觉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心理学的课程,是我的一个兴趣,也是一种转机。因为我原本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校内上课时,我总是觉得自己注意力涣散、精神低落,学习的热情也不高。选修了这门课程后,我发现自己异常投入。这门课程要求我每周投入7-8小时左右的时间,基本是每天一小时,学习相关的内容,还要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考点也很细,基本所有学过的内容都会考。然而我学得还挺乐在其中的。虽然到了期末也会抱怨和海一样的复习资料,然而学到的让自己惊叹的部分会冲释许多疲惫与痛苦的感觉。课程中出现的许多名家理论学说,我都能记得十分清楚。这让我逐渐明白自己的学习热情所在:我偏爱于学习统括理论,偏好宏观与客观思考,对于人文模型的建立很感兴趣,可以记得很清楚;然而我的数理思考能力不强,对数字的感觉很弱。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开始明白记忆、情感、他人与我的双向关系,其中的许多彻悟的瞬间也让我十分感动。应该说,是这门课的学习让原本很浮躁的我变得安静了很多。我喜欢在Moffitt图书馆靠近玻璃落地窗的一侧读心理学的教本,他们带给我许多美好的感受,让我发现我在大学两年中,在方向的选择中失去了许多东西,包括安静踏实的心和阅读的渴望。在这一段学习的过程里,我也在反省自身,发现自己对观察、理论与研究的兴趣要远远大于自己对管理、组织的渴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关于选课,我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遵从自己的兴趣。我想引用我们组织行为学老师Holly Schroth的一句话:Approach people because they are interesting, not because they are helpful. 选课也是一样。。
我的住宿申请还是相对顺利的,公寓是Kapi Residence的1122U,房租方面,我住在离学校公交车大概二十分钟车程的山脚,公寓出门就是San Pablo车站。虽然住得远一些,但因为不在downtown地区,房租相对便宜,人均九百美元一个月。公寓里有单独的洗衣机烘干机和浴室,也有阳台和厨房,楼下有小的免费健身房和cafe,楼顶有学习区、沙发和天台。房东挺好说话的,一个月会有一次例行打扫,帮我们把公寓清理干净。住着是很舒服便利的,就是周围餐馆没有downtown地区那么多。
至于吃,刚过去的时候我就学会了做菜。自己去商场里买点肉和蔬菜,放点简单的调料自己做,还是能解决吃饭问题的,平均下来也不贵。但是作业多或者很忙的时候,就会选择在外面吃。在downtown地区吃饭的话,人均费用还是挺高的。一般我都会选择在学校的食堂Crossroads买meal plan,原本12美元一个人一顿的中饭就只需要8美元就够了。如果在餐馆里吃的话,因为还要给服务员小费,人均就会到15-20美元。
关于文化方面,这是伯克利给我带来惊喜的地方。加州不愧是一个文化包容的地区,无论是与同学的相处、与老师的交流,甚至是和店里店员的沟通,都让我感到了一种平等无差别的礼貌、尊重与温暖。与同学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会乐于肯定你的付出与努力。
期间,我因为对社会学比较感兴趣,约了UCB本校的教授的Office hour聊了一聊。原本我很担心教授会有一种排斥的态度,但是他非常耐心友善。他推荐了我很多基础的阅读书籍。交流中他也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也影响了我日后的许多决策。
期间我报名参加了语伴的交流项目。带我们的学姐是本校的学生。她十分温和耐心。
文化活动里最好玩的,大概是去参加Berkeley本校学生组织的Isle of Dogs的首映礼。在United Arts小小的电影院里,我们挤坐在一起,作为全球第一批正式上映的成片的观众,一起观赏这部备受瞩目的电影。期间看到精彩的地方,大家一起笑、鼓掌。整个氛围特别有意思。
我平时比较喜欢窝在家里,去景点的话也都往近了跑。比较多的是在三藩市的购物中心,或者是校内的景观。Berkeley校园里面有许多有意思的小地方,比如生命科学楼,一栋外立面如教堂一般神圣的建筑物,里面有两层楼高的恐龙骨架,各个楼层还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化石和显微镜,对古生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逛一逛。
在Berkeley downtown,我很喜欢平时没事去二手书店淘淘旧书。一些旧书非常有意思,在打包书的时候,店员也会和你聊天。有些时候店员会和你说“This one is really good.” 就会让我确信自己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应该说,是在书店里我才明白自己原先所读的文学作品量之小、视野之窄。有许多观念性的、收藏性的书籍是没有在国内发行的,看的时候会觉得获益良多。除了书店之外,有许多杂志店都可以上官网直接挑选然后寄到家里。回程的时候,我大概拉了得有四五斤重的书回来,有各式各样的杂志和书,里面还有一本巨沉无比的马奈的大画册。
我们的项目内有许多site visit的机会,会带我们去参观硅谷地区的新兴公司。我们曾经参观过Salesforce,在旧金山坐拥最高办公大楼的超强云服务公司。应该说,去Salesforce的参观还是相当震撼的,我发现他们的员工充满热忱、充满活力,掌有充分的自主权。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并且为自己能为正在从事的项目贡献一份力量感到兴奋。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选择就业的模式与方向。
在社会生活方面,可以给同学们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害怕对方会反感自己、会有文化隔阂。社交的基本技巧在每个国度都很适用,那就是温和、真诚地说话。加州是一个各种文化交织的地方,更不会有人太挑剔你的口音,只要能够流利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就行。项目中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留在硅谷地区实习。信息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充足的。商科的社会实践机会主要以应用型的实习为主,相应的调查研究机会会比较少。如果以后想走研究方向的同学,可能需要在这方面自己留意,比如和教授约Office hour咨询,或者在课上好好表现,拿到教授的推荐信。我属于比较喜欢蹲在家里的人,没有报名太多的社会实践项目。但是我很喜欢和项目里的同学聊天。有时候项目里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们会聊到很晚,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的一些观点让我获益匪浅。